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武汉市-申报通知-政策-觅多多湖北项目申报网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1-04-06 17:17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325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武汉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3月28日

 

武汉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加快构建“96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经济中心,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锚定“五个中心”建设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965”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点聚焦四个方向:一是提升产业能级,务实推进支柱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升级“三大计划”;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切实做好“去”“转”“育”“提”四篇文章,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三是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上下游关键配套,显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分工和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特色产业;四是科学调整空间布局,聚焦发展各区主导产业,着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区域产业品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021年的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600亿元、增长12%,力争达到17800亿元、增长1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力争13%;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力争1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力争1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力争12%;

——工业投资增长11%、力争13%,其中,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0%、力争4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070亿元、增长15%,力争超过7130亿元、增长16%;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9330亿元,力争达到936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达到40%;

——外贸进出口超过2970亿元、增长10%,力争超过3000亿元、增长11%;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力争9%,商务部实际利用外资(FDI)增长15%、力争18%。

二、主要任务

(一)制定“一谱一策三清单”

按照“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体现各区产业结构特征,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突出差异化发展。其中,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聚焦“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直播电竞、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居、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聚焦网络安全、新型显示、现代物流、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中心城区(不含青山区)聚焦金融服务、创意设计、商务商贸、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工程设计等主导产业;青山区(武汉化工区)聚焦先进基础材料、智能制造、氢能等主导产业;蔡甸区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江夏区聚焦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黄陂区聚焦商贸物流、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新洲区聚焦航空航天、航运物流、智能制造、建筑业等主导产业。对照全市产业地图,制定区级产业地图(见附件1),各区明确推动本区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谱一策三清单”,即:制定产业发展图谱,出台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梳理形成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3张清单。(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管委会,下同〉)

(二)突出项目支撑

1.抓实抓牢产业项目策划招商。策划市区两级产业招商地图,制定招商任务书、路径图、时间表,层层压实责任。谋划产业链招商,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开展策划招商,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不低于50%,各新城区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不低于45%,各中心城区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不低于22%。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引进3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2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3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不少于1个,各新城区引进3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1个,各中心城区引进3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不少于1个。鼓励各开发区、新城区引进100亿元以上工业龙头项目。大力引进企业综合性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项目,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各引进总部项目不少于2个,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引进总部项目不少于1个。同时,着力引进头部外贸企业、外贸新业态龙头企业、加工贸易大型企业、跨境电商企业等外向型产业项目。(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

2.抓实抓牢重大项目开工。坚持目标导向,持续开展周通报、月督导,推动项目“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多则多、能快则快”。加快前期工作,实行现场办公、上门服务、容缺审批、特事特办,确保项目早开工、真开工,全年新开工600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加强项目要素保障,全面实行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建立“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和“区域性统一评价”等结果应用考核机制,优先保障新开工项目用地需求,推广新型工业用地政策,实行拿地即开工,重点工业园区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地比例达到100%。(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

3.抓实抓牢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抓紧实施市级重大项目390个以上,充分发挥市领导同志联系100个市级重大项目机制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影响项目顺利推进的困难及问题,全年完成投资2500亿元以上。优化产业项目结构,持续推进智能化技改,落实技改促进政策,推动全年咨询诊断服务1000家企业,分类推进500个技改项目。完善全周期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形成有深度策划大项目、有方向引进大项目、有速度开工大项目、有力度推进大项目的闭环,“建设库”和“达效库”转化率均达到3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

(三)壮大市场主体

1.加快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服务,重点推动全市登记注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全覆盖,让企业“准入即准营”。做大市场主体总量,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0万户,力争达到25万户。优化市场主体结构,确保新登记企业占比只增不降。(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人民政府)

2.加快提高“四上”企业总量。实施企业品牌培育计划,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分行业分层次建立300家左右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大指导帮扶力度,提升企业专业化水平。深化企业梯次培育,狠抓“小进规培育库”“退规风险企业库”,力争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00户。(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民政府)

3.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大力实施企业成长计划,持续推进“个改企”“企改规”“规改股”“股上市”,延伸上市后服务环节,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化企业上市培育机制,设立武汉市企业上市促进中心,提高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筛选150家以上“金种子”“银种子”上市后备企业,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过会企业12户,累计达到93家。(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各区人民政府)

(四)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

1.打造集约高效的产业园区。推动产业进园,围绕产业定位,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分别升级改造3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四个新城区分别升级改造2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其中,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各新城区分别整理2平方公里左右的工业净地,解决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九通一平”到企业红线。提高投入产出强度,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三大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工业园区亩均税收不低于35万元,四个新城区重点工业园区亩均税收不低于20万元。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重点在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前期基础较好的江汉区、洪山区、青山区各建设1个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等6个区重点创建都市田园综合体。(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人民政府)

2.打造亮点突出的特色街区。推动传统商圈升级,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武商、江汉路、楚河汉街等特色商贸街区。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加快建设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武汉创意天地等特色街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五色旅游”精品,加快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街区和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区人民政府)

3.打造有序集聚的专业楼宇。大力引导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提升全市楼宇经济发展水平,各中心城区(含跨三环区域)、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新增1栋纳税亿元以上楼宇,全市新增亿元楼宇10栋,累计突破90栋。持续培育总部经济,修订出台新一轮总部经济支持政策,加大对总部企业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一区一表”工作机制。压实各区主体责任,将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提升任务相结合,按照可考可评的原则分解细化各项目标任务。对照全市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和“一链一表”主要内容,制定各区2021年产业提升“一区一表”(见附件2),实施清单化管理,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责任主体,推动各项工作抓实抓细,将规划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

(二)建立“五个一”推进机制。实行每月一调度、双月一交流、每季一总结、半年一讲评、全年一考核的“五个一”推进机制。每月开展工作调度会,协调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每两个月开展一次交流活动,市领导同志带队深入各区看园区、看街区、看项目、看企业。每季度总结各区、各产业链发展中的主要成效、困难问题和短板弱项,推广交流好的经验做法,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年中召开一次全市产业提升讲评会,全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三)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氛围,实施企业家成长计划,打造企业家投资兴业热土。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从财政资金、金融支持、技术创新、企业成长、智能化转型、人才引育、用地保障等多方面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提升企业获得感。进一步做好精准服务,扩大企业包保覆盖面,坚持领导干部对口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用好“企业直通车”,完善“企呼我应”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做好经济运行和企业监测服务,不断提高经济治理水平。

 

版权声明: 以上政策信息来源于相关政府网站,所有文字、图片及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仅供用户参考学习交流使用。如有发现本站内容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感谢!
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专利?让我们 帮您找找!

027-87053558

在线咨询
移动端
APP
公众号
政策助手

政策助手

电话
AM 8:30-PM 18:00

027-87053558

置顶
  • 数量多

    10万+专利转让数据资源
  • 政策新

    定期实时更新最新政策信息
  • 专利新

    优质专利技术为企业提供创新动力
  • 服务全

    多种查询工具为企业排忧解难